01黑河小学因“中俄学生同校”视频出圈,引发网友热议配资公司官方网,体现跨境教育融合趋势。
02俄罗斯学生在黑河小学适应汉语课堂,展现跨文化学习能力与语言蜕变过程。
03中俄跨境研学活动常态化,促进青少年文化交流与友谊深化。
04黑河市试行对俄免签政策,推动边境地区人员往来与教育合作便利化。
05娜娜一家在黑河生活多年,成为中俄家庭融合的生动案例与文化桥梁。
以上内容由传播大模型和DeepSeek生成,仅供参考
9月开学季,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小学因“中俄学生同校”视频出圈。网友们对“跨国上学”感到好奇,网友留言:“一学期后,来自俄罗斯的学生都会说东北话了”。
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俄罗斯孩子为什么来中国上学?他们能跟上全汉语的课堂节奏吗?他们的黑河生活是怎样的?近日,潮新闻记者到黑河去探访。
展开剩余90%两国学生共同庆祝“六一”节 来源:今日黑河
俄罗斯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来源:今日黑河
“跨国上学”常态化
9月初的黑河已入秋,黑河小学的学生们换上了秋季的蓝白色校服。
在一片蓝白之间,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学生背着书包引人注目。但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俄罗斯孩子在黑河上学并不是新鲜事。
黑河是中俄边境口岸城市,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被誉为“中俄双子城”,两地仅隔一条黑龙江。中方决定自2025年9月15日至2026年9月14日,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根据这一政策,为沿边地区的通行带来极大便利。
政策的春风刚至,交流的暖流早已涌动。
随着中俄往来日益紧密,不少俄罗斯人因在黑河经商或工作等情况而定居于此。日常交流中,黑河优质且多元文化特色鲜明的教育环境,逐渐被他们熟知。人与人的连接,已跨越江水,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
在黑河小学,这一幕尤为生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互访研学活动在黑河举行。来源:今日黑河
正值上课时分,黑河小学的走廊里流淌着琅琅书声。透过班级的玻璃窗,一个特别的身影跃入眼帘——身着蓝白色校服的俄罗斯女孩正专注凝视黑板,金色马尾随着记笔记的动作轻摆。相比同窗高出半头的个子、碧蓝如湖水的眼睛,并未影响她与中国孩子共享知识甘霖的沉浸。
转至隔壁教室,暖阳斜映的窗边座位上,另一个异域面庞同样专注,俄罗斯男孩小韩握着铅笔逐行扫描课本。周围的中国同学们早已习以为常,既无人刻意打量也不见交头接耳,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共沐知识的场景,已然融入了这座边境校园的日常图景。
如何才能让教育融合以更自然的方式呈现?在黑河小学,答案遍布校园。记者走进学校开辟的劳动基地,里面为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一块“责任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成为俄罗斯学生与当地孩子共同的欢乐园,尤其是番茄采摘项目,更是备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些跨文化互动是否能延伸到课堂之外?走进学校一楼的文化长廊,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东北大鼓、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展示映入眼帘,这些独特的文化瑰宝,同样吸引了众多俄罗斯学生的目光,成为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窗口。
两国的学生正在共同制作手工作品。 来源:黑河市实验小学
此外,当地不少学校的研学实践活动也为中俄师生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促进中俄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交融。
今年6月,在黑河市实验小学,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布拉汉语学校校长瓦莲金娜带领10名师生,布市专业语言学校校长阿列霞带领16名师生走进校园,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文化交流与研学实践之旅。
其中,中俄学生的互动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二年五班和二年六班的教室里,中俄两国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绘制彩蛋。画笔在彩蛋上飞舞,不同的色彩与图案相互交织,孩子们一边创作,一边分享着中俄两国在节日习俗、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与特色,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教室。
通过常态化的跨境研学,中俄两国青少年的心越走越近。
跨国研学交流活动在黑河市实验小学开展 来源:黑河市实验小学
“小课堂”如何撬动“大情谊”?
黑河这座“双子城”悄然编织起两国青少年的友谊网。
在黑河小学,除了汉语,校园内的绘画、音乐、舞蹈、非遗手工、劳动课等课程,都丰富了俄罗斯学生的生活,也成了两地师生互相交融的纽带。
在一个名为“中俄双子城”的画展里,学生们的绘画作品充满了“中俄友谊之桥”“中俄国际列车”“中国大熊猫、俄罗斯棕熊”的元素。手工课堂上,关于“中俄大桥”的模型设计多达十多种,很多俄罗斯小留学生也参与其中。
汉语课堂上的耐心辅导、劳动基地里的携手浇水、舞蹈表演的整齐动作、放学路上的欢声笑语……在这座中俄双子城,教育的意义被悄悄延伸——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沟通、文化的互鉴。
记者了解到,俄罗斯学生真诚友善,经常带着糖果、巧克力来分享,也把中国的剪纸、绒花带回故乡,他们学写汉字、唱中文歌,也教中国同学说俄语、跳俄罗斯舞蹈,长久的相处,大家都有了感情。
两国友谊又将如何在校外延续?女孩娜娜一家的生活便是生动写照。
娜娜给外教妈妈当“老师”。来源:黑龙江卫视
开学后,14岁的娜娜回到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尝尝地道的中国菜。
“每当我往返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和黑河,我感受到开启一段新的生活,因为在中国和俄罗斯是不一样的,感觉同时享受着两种生活。”娜娜在一次采访中说,妈妈是黑河学院的外教娜斯佳,她和表哥就读于黑河市第四中学,妹妹还在黑河小学上四年级,自己十分享受在黑河生活的美好时光。
2016年,5岁的娜娜跟着妈妈来到黑河上小学,爸爸就在江对岸。每年暑假,娜娜和家人回到俄罗斯布拉格申斯克市,一到开学,又返回黑河市,像小候鸟一样。
一个简单的“回”字,充满了对“第二故乡”黑河的喜爱和眷恋。在中国待了八、九年,娜娜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汉语水平已经超过了当外教的娜斯佳。
娜斯佳一家,已经融入了这里的生活。
“在黑河的这些年,我已经爱上了这里。妈妈教我俄语,我在黑河学中文,因为学校同学和生活的环境是东北这边,所以我说的话带口音。”娜娜说。
娜娜一家。央广网庞淼 摄
与娜娜这种“老留学生”不同,更多的俄罗斯小学生面临着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的难题。在黑河小学,每个俄罗斯学生都有一段“汉语蜕变记”,但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很好地克服。
其实,在黑河,不仅课堂是融合场,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是“中俄印记”。从爱辉电视台镜头捕捉到,节假日的黑龙江畔的文化体验驿站热闹非凡,非遗手工吸引中俄小朋友围观,这里有文创咖啡、绒花剪纸还有糖果等小孩们爱吃的食品。当地笑称,黑河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国际闺蜜”。
在双子城,教育延伸为生活,这股热潮,不仅是校园现象,更是两国友谊的见证。
黑河,不止是课本里的“双子城”
当白天的校园铃声归于平静,黑河的夜晚又上演着怎样不打烊的跨国情谊呢?
在黑河国际大夜市里,记者走进空气中弥漫着黑河特制烤肉串的诱人香气,不少俄罗斯游客穿梭其间。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名叫维克的俄罗斯大叔,他一边熟练地撸串,一边告诉我们:“来黑河旅游太方便了,我们经常过来体验生活,吃美食。”维克来自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维克告诉记者,身边不少朋友不仅来黑河经商,还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这里的小学读书,他有个朋友的孩子就是中俄混血,刚上一年级时,连‘铅笔’的汉语发音都咬不准,现在汉字写得可溜了。
一位中俄混血小学生安德烈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说:“我爸是中国人,我妈是俄罗斯人,我从小在东北长大,老喜欢吃鸡蛋汉堡、公婆饼,再配点咸菜,最爱锅包肉。”
这些温馨的片段,又是如何点燃整个城市的文化热情呢?一场中俄跨境马拉松给出了完美诠释。
2025中俄跨境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黑河马拉松鸣枪开跑。来源:今日黑河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9月6日上午,随着清脆的发令枪响,国内首个中俄跨境马拉松赛事——紫金多铜·2025中俄跨境马拉松系列赛暨2025黑河马拉松激情开跑,近4000名中俄跑友踏上赛道。其中10岁的小玛丽亚跟着爸爸跑完半程马拉松,小脸红得跟苹果似的。她爹马克西姆用带着大碴子味的中文说:“闺女现在知道了,邻居不是地图上的线,是能一起流汗的哥们儿!”这话说得,连旁边维持秩序的警察都乐了。
黑河市文旅局的统计数字显示:赛事期间俄式餐厅营业额翻了一番。
阿西娅和同学的合照。供图:莲娜
这种交流不止黑河,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俄罗斯妈妈莲娜和她的女儿阿西娅,已经在这里扎根生活三年了。
“阿西娅就读于当地朝鲜小学三年级,每天背着小书包和中国小伙伴们一起上学,假期孩子们还会结伴去附近万达商城玩耍。”莲娜告诉记者,阿西娅最爱的还是数学课,因为那些数字游戏让她特别感兴趣。
“妈妈,上课时我用汉语问问题,老师还表扬我呢。”阿西娅在视频里骄傲地说。放学后,阿西娅和国内同学俩常常在操场上追逐蝴蝶,或是围坐一起分享学校趣事。
莲娜自己也没闲着,开起了网上电子商铺,抖音账号叫“莲娜俄货店”,专卖俄罗斯特产。从俄罗斯白花蜂蜜到瓦尼亚老爹番茄汁等产品,每件商品都带着故乡的芬芳。莲娜笑着说:“在中国做生意真带劲,以前在俄罗斯卖货,现在通过抖音,也能接单。”她的视频不只卖货,还记录着阿西娅在中国成长的点点滴滴。
前段时间,莲娜的俄罗斯朋友们专程来中国探访,一下车就嚷嚷:“给你们带什么好吃的?俄罗斯大列巴、红茶!”大家围坐在一起,热腾腾的茶香弥漫开来,咬一口大列巴的酥脆,配上东北的咸菜,瞬间拉近了距离。朋友们逛牡丹江的街头,尝镜泊湖边的野味,一个个惊叹:“中国旅游太开心了!下次带全家来。”莲娜将这些温暖瞬间拍摄成视频发布在网上,网友们纷纷点赞。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菏泽学院青年教师刘宇颂长期关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一般来讲,外籍学生入学,大学阶段或者国际学校比较多,黑河小学招收外籍学生出圈,首先是基础教育和地缘文化融合,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的现象。”刘宇颂说,这种跨境教育交流,学生互帮互助,语言、文化的差异反而变成了交流的契机。多元文化的融入、促进教育的国际化,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或许可以带给其他边境学校更多的启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配资公司官方网
发布于:北京市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